日期:2017年06月30日 來源:網站編輯 瀏覽:15174次
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,左右腦就成了研究熱點。在此之前,對人腦的功能研究多是淺嘗輒止,然而60年代以切斷胼胝體為一種癲癇治療手段,為神經生物學家羅杰·斯佩里帶來了研究的天賜良機。 經此手術的病人左右腦功能正常,彼此間卻無法交流,于是成為難得的腦功能研究對象。初步研究顯示,選詞造句、巧舌如簧的層面上,左腦似乎當仁不讓;至于看圖尋路、欣賞音樂,右腦像有一技之長。這系列研究給斯佩里帶來了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,他的一句名言“我右腦可感受的歡愉,超越左腦所能言喻”更是廣為流傳。然而,科學是在不斷發(fā)展的。在斯佩里之后,腦科學研究有了長足的發(fā)展。借由可以即時檢測腦中血流與耗氧量的工具,此前難以顯示的大腦不同區(qū)域間的合作也逐漸為人所知。
我們現(xiàn)在知道,人類的大腦被分為左右兩個半球,左右半球間以哺乳動物獨有的信息交流樞紐結構——胼胝體相連。胼胝體可視為一束粗壯的超級電纜,保證了兩個半球間的信息可以高速交流。
左右腦接收的刺激與控制的肢體確實不同。簡單地說,右側軀體的神經會連入左腦,左側軀體的神經則連入右腦。視覺信息的傳導略更復雜些,不再是簡單地右眼連左腦,而是雙眼與兩個半球都有聯(lián)系——雙眼視網膜的左側刺激(成像后是右側圖像)傳入左腦,雙眼視網膜的右側刺激(成像后是左側圖像)傳入右腦。有趣的是,就像人群里右撇子通常能占到70%以上,眼睛也有這種類似的“單側優(yōu)勢”存在,而且占優(yōu)的仍是右眼——“右利眼”大概能占到人群里的三分之二。
目前的研究證據顯示,人們愛談的“左腦負責理性,右腦負責感性/創(chuàng)造性”并無依據 。創(chuàng)造性與邏輯理性都屬于復雜的高級認知行為,左右半腦需要密切合作,二者均有貢獻。從前將語言功能全歸功于左腦也屬以偏概全。隨著研究樣本擴大,相對罕見的“用右腦說話”的人(左右撇子皆有)也慢慢浮出水面。即使確實是“用左腦訴說”的人,在表達過程里其實右腦亦有貢獻。還有種說法是右腦是“圖像記憶腦”,“視覺信息主要由右腦處理”,這種說法其實也錯漏百出。據迪恩·戴利斯教授對單側腦損傷患者的研究,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左右腦視覺信息的處理區(qū)別主要在于,左腦更重細節(jié),右腦則更注重全局架構。另外,有研究認為右腦受傷者,注意力窗口會顯著變短。
既然左右腦分工并不那么絕對,專門針對右腦特殊化的“開發(fā)”也就沒有依據。目前研究支持的是——不分左右,一同訓練。不過,大腦學習的“黃金窗口”的確存在,大概在出生后的三到五年內。嬰幼兒時期正是大腦與感受器建立連接的關鍵時期,期間所受的刺激對大腦合適區(qū)域的發(fā)育至關重要。弱視正是眼睛功能完好卻與大腦“溝通不良”,結果導致“用進廢退”的例子。趁著大腦仍大有可“塑”,早發(fā)現(xiàn),早診治,弱視就能得到治愈。另外,促進大腦間交流合作的訓練也不妨嘗試,有項對早產兒的研究表明,在雙手交替抓握物體的過程里,嬰兒已經能將左右手分別接收的觸覺信息聯(lián)系起來,倘若把小手包裹起來阻礙他們的探索,對胼胝體的發(fā)育可能有負面影響。 不過,大腦最具可塑性的時期是在十歲前,如果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心智正常的成年人,就不必再糾結于所謂“大腦開發(fā)不到5%”,心心念念要繼續(xù)開發(fā)了。
對個體來說,要確定哪個半球主導其實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。拿幾道選擇題、甚或幾幅視錯覺圖片來做“左右腦測試”,一笑了之可矣,較真起來,則是完全不靠譜的——更重要的是,其實這種測試也實在無甚必要。左腦和右腦,一樣重要。復雜與高級的認知功能,都需要調動雙腦。
昆明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