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6年05月11日 來源:網站編輯 瀏覽:16046次
兒童不是小型的大人,他們所患的疾病在許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點。
1、病因方面:在病因方面,他們的身體功能由于尚未充分分化,所以某些因素可以引起“泛化”反應,例如在感染時更易引起全身癥狀,高熱時更易產生驚厥,某些局部損害在發(fā)育中較易得到其他部位的代償。在心理活動方面,兒童吸收知識的能力較強,而判斷分析能力較差,所以更容易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。
2、就診特點:在就診方面,兒童很少主動求醫(yī),大多由其監(jiān)護者帶來就診,當然只是在監(jiān)護人覺得或懷疑小孩有異常時才來就診。在心理活動領域,這種異常的判定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對兒童行為本質的認識及對這些“異常行為”的容忍性。有時一個健康的兒童可以被過分焦慮的父母送來就診;有時則相反,對一個有嚴重行為紊亂的兒童,家長也可聽之任之,不加關心。新聞媒體的衛(wèi)生宣傳,也可使某些父母“對號入座,”認為自己的孩子患有某病,因而帶來醫(yī)院檢查。
3、癥狀特點:在癥狀方面,有時兒童的某些“異常表現”只不過是對其不正常的環(huán)境的“正常”反應而已,例如父母如果經常爭吵或有嚴重精神病,小孩就容易畏縮、內向。如能改換環(huán)境,就可轉為正常。有人曾隨訪過一批分裂癥患者的子女,當其幼小時,因為內向及有家族史,曾被診斷為兒童分裂癥,但當其長大脫離父母后,所謂分裂癥的“癥狀”就不復出現。所以在不正常環(huán)境下出現不正常的反應,有時正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行為。另外,兒童是一個發(fā)育中的機體,所以他們的某些行為必須放在發(fā)育的框架中評價,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遺尿,對幼兒來說這是正常的,對年長兒童來說就不一定是正常了,對成人來說就一定是不正常。又如無目的的多動,在成人是不正常的,在兒童就不一定是不正常,有人甚至稱之為發(fā)育過程中的“癥狀”。
4、檢查方面:在檢查方面,較小的兒童常說不清自己的感覺或體會,需由家長根據日常的觀察來說明或補充,但這些補充不一定全部正確,醫(yī)生必須結合其他材料做進一步的判斷。
5、治療方面:在治療方面,與成人比較,兒童的藥物治療占較次要地位,心理社會環(huán)境的調整常起更關鍵的作用。另外,藥物對處于高速發(fā)育中的腦是否安全還缺乏充分的研究,因此對12歲以下兒童用藥必須慎重,以小量短期為原則。但有些情況,如不治療,近期的危害會大大超過遠期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時,則仍需用藥。